“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这是一个好词,但大部分却对当代不利。正是因为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,现代的民众才会比后世付出更多。有多少明主为了这句话,被称为暴君。有几个国王为了这句话,最终被杀。但是这些都不能磨灭他们对子孙后代的贡献,今天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古代那些“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的功绩。
第一,李冰治水
当时蜀郡人多为旱涝保收之地,蜀郡人长期与洪水、旱灾作斗争。那时还没有“天府之国”这一称谓,这都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成功后出现的。
历史记载的都江堰建设过程非常简略,结合现在的都江堰结构,李冰父子的智慧可见一斑。都江堰建成后,不仅解决了旱涝保收的问题,而且内江流下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,到了成都,就成了富饶之地。
秦始皇修长城
秦统一六国后,征发了大批百姓修建长城,因为时间太紧,造成百姓大量死亡,伤害了多少家庭更是难于统计,最后天下人忍无可忍才在秦末发动了一场农民起义。
不过不得不说,长城用了将近2000年,虽然不能完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,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。
汉武帝回击匈奴
匈奴很强大,经常掠夺汉朝的边疆。汉建立之初,国力很弱,与匈奴决不能采取和亲政策。汉武帝在休养了四代之后,国力大大增强,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攻。
几年的战乱,彻底击垮了匈奴,一部分归顺一部分西迁,使后世数百年的边境威胁得以解除。但多年来的战乱,使汉朝国力大减,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,造成无数百姓家破人亡、流离失所。汉武帝自己也知道,专门出了轮台罪己诏,向百姓道歉。
隋炀帝修大运河
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运河,沟通了南北方的漕运,南方的粮食、布匹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运河运往北方,同时也方便了运输,剩下的就是个人的私心了。但隋炀帝好大喜功,滥用民力,为修运河层层施压,迫使官府强迫百姓劳作,以致下身被水泡烂。最后激起了隋末的农民起义。
但从运河本身来说,它已经使用了上千年,而水渠的一部分仍然在起作用。由于运河通向南北方,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。若无京杭运河,元、明、清都很难到达北京。
元朝版图的扩展
后来居上,蒙古开始四面扩张,先后灭了西夏、西辽、金、吐蕃、大理、南宋,所到之处,杀人不眨眼,无数杀人不眨眼,激起各地区的强烈反抗。但元朝把这些地方都消灭了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土地被合并在一起,这也首次奠定了中国今天的国土面积。
尽管这一过程是残酷的,但不能说现在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云南、贵州和内蒙古都不属于中国。
明清改土归流
元朝之所以率先建立,是因为它征服了这些地区,实行土司制度,即由当地的土司掌管土地,实行土司制度。这样的区域仅仅是表面上属于中国的版图,而实际上却无法控制。明、清时期对这些地区实行了“改土归流”的政策,即将土司改称“流吏”,由官方委派官员到当地管理,从而有效地控制这些地区。
这一政策肯定会遭到[文]土司的反对,因此各[章]地发生流血冲突的事[来]件不少,但最终取得[自]成功。从那时起,这[历]些地区就被完全纳入[史]了中国的大家庭。